Search


【老師的專業,被留在陽台了嗎?】

看完這個新聞後,首先必須注意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老師的專業,被留在陽台了嗎?】

看完這個新聞後,首先必須注意的是,雖然在DSM-V(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)中,注意力缺失(ADD)以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都被歸類為ADHD,但這兩者有重要差異。

簡單來說,ADD症狀以注意力不足為主,而ADHD則是合併出現注意力不足及過動和衝動的表現。

再來,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是指個體受到嚴重創傷所造成的精神疾病,比如經歷過天災、戰爭、性侵、暴力攻擊、身心虐待、霸凌等創傷。

如果就文中狀況,孩子真的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,那麼老師不該施以這樣的處罰,而是要使用行為管理以及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孩子。症狀不是用來標籤孩子的,而是讓專業人員知道如何對孩子施以相對的處遇。

另外,在台灣ADHD約有8%的盛行率,但只有2%的人數就醫,也就是說約有6%的學生沒被發現或拒絕就醫。我們該思考的是,如何再避免相關的憾事出現,改善教師對待ADHD學生的方式。

其實目前台灣教育界對ADHD的敏感度與特異性是非常高的,而且相關特教研習、特教宣導,讓大多數的教育人員都具備相關知識,大多數有特教教師的學校也都能提供相關問題的諮詢。會誤診ADHD的案例不多,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有相關訓練和知識的,只是有少數老師仍不願好好去瞭解,才會出現這則新聞裡的案例。但是這不是一個個案、一個數字,而是一個孩子,一個真實受傷的生命。

本新聞透露兩個重要的問題:第一,少數教師對於學生的特殊性有著傲慢的態度;第二,校園霸凌的施暴者不只限於同學,還可能有教師。

但目前學校的現況看來,每當教師本身出問題,被要求做調整的往往不是教師。而是學生。學生不外乎是轉班、轉學甚至輪班上課,而有問題的教師卻很難送教評會。加上教評會的組成又全都是校內教師,淪為自己人審自己人的局面。要得罪天天相處的同事,還是教兩年就過的家長。答案不言而喻。

去年天才青年作家林奕含自殺事件,掀起民眾激烈討論狼師問題,然而,即使林奕含的死引起群情激憤,民眾卻也戲稱,要解聘一位老師比判死刑還難,由此可見教師的退場機制的制度必須是好好檢討了。

我認為改善的方式,第一個是教評會的組成不該再僅限於校內教師,而是應比照評鑑制度,由相關領域的人員組成團隊來評估被提評鑑的教師是否需要被輔導,並提高輔導過程的效率。

第二,教師體系也應有類似美國的吹哨者法案,也就是匿名檢舉系統,檢舉者不需要留下任何個人資料,但需有相關證據,讓輔導團及時介入觀察,並且訪談學生以了解實際問題,制定一套標準作業流程。希望在改善教師體系後,不會再出現當民眾打電話給相關單位檢舉,相關單位只會再打給學校了解狀況,但學校永遠會說「沒有問題」,但事實上卻是有問題的導師調科任,如果調科任再出問題,就再調輕鬆科目,或低年級的科任老師了。

相關做法涉及龐大人數和體制,仍需再好好討論細節,因為教師體系的評鑑、輔導制度過多,的確常因此造成教師工作量過大,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因此就任由教師體制毀敗,而是要朝著正確的目標修改體制和法律。

#林宜瑄教育評論集_第一集
#點此看第二集【謝謝你的援助,但別再叫我跳舞】goo.gl/V3wimU
#點此看第三集【少子化國安危機,做功德來解?】goo.gl/agxcSt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出身深藍家庭背景,以不同視野看見更多不同的議題、不同的解方。
View all posts